随便聊聊 React 渲染方式的变化以及 Next.js 13 为未来带来的新思路。
前言
最初期的 Web 是将静态文档链接组合起来,人人都可以访问。随着文档越来越多,维护静态文档越来越难,于是诞生了像 CGI 这种的动态文档技术。
随着 Web 技术的发展,逐渐发展出了 jQuery 等 JS 框架来丰富页面的交互和功能,但无论是 CGI 还是类 jQuery 框架,无一例外都是由服务端生成 HTML 返回给浏览器进行渲染,JS 的功能仅限于增强页面效果。这种模式下,前端代码和后端代码耦合在一起,并且更新界面时需要命令式的去操作 DOM,进而导致项目难维护,限制了前端进一步壮大。
现代前端框架
在 jQuery 之后,逐渐出现了 Angular、React 和 Vue 等框架,这些框架相较于传统的 jQuery 等框架,主要区别在于:
- 数据驱动 UI,无需命令式操作 DOM
- 前后端分离架构
- 基于 Node.js 的工程化体系
因此把这些框架称为现代前端框架,这些框架脱离了后端的束缚发展出了多种渲染方式,下面以 React 为例简单聊聊这些渲染方式,其他框架也都类似。
CSR
最初使用这些框架的方式主要是客户端渲染的 SPA,即单页面应用程序,由客户端(浏览器)生成 HTML 并渲染,路由也由客户端接管,服务端只需提供接口并以 Ajax 方式调用:
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 jQuery 模式,能够带来一些好处:
- 更好的开发体验,前后端分离的项目代码更易于维护,同时后端一套接口可以提供给多端使用;
- 更好的用户体验,切换页面时仅刷新变化的部分,不会出现切换页面时的白屏和等待,使用体验上更像是一个应用,而非一个网页;
jQuery 也可以实现前端后端分离的结构和单页面模式,但需要开发者编写大量的操作 DOM 的命令式代码,不利于代码维护和项目规模扩大。
当然 CSR 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:
- 静态资源体积爆炸式增长,大量的 JS 代码和 npm 包被打包发送给客户端,如果没有特意做优化,可能会达到几十 M 的大小;
- 瀑布式请求,导致页面首屏白屏时间较长,并且在交互时频繁展示 Loading 状态,Loading 看似是在优化用户体验,但过多的 Loading 会起到反作用;
- SEO 效果差,因为返回给客户端的 HTML 是没有任何内容的,需要等 JS 加载后再渲染,导致搜索引擎无法抓取页面内容;
- 运行时性能可能不佳,在客户端执行大量的 JS 代码,性能取决于用户的设备性能,对于低性能的用户设备来说效果可能不佳;
SSR
为了解决 CSR 的一些问题,就诞生了 SSR,即服务端渲染,发起请求时,由服务端(Node 服务)生成 HTML 返回给客户端:
与 CSR 不同的是,SSR 会在首次请求时返回已生成的 HTML 和页面所需要的数据,优化了 CSR 模式的首屏渲染问题和 SEO 问题,但大多数 SSR 架构设计都是只针对首屏进行服务端渲染,页面加载后的操作和 CSR 模式没有任何区别。 但同时也引入一些新的问题:
- 首次请求返回的内容中除了包含了已生成的 HTML 文本,还包含了该页面所需要的数据,一般以 JSON 形式注入到 script 标签中。这些数据已经注入到 HTML 里面,又以 JSON 形式存储一份,就导致了数据冗余,对于内容量比较大的页面,响应体积增幅比较明显;
- 页面首次加载后只有静态的 HTML,还没有组件实例、事件监听等,这时候会通过 JS 进行 hydrate(水合)操作,即使用 HTML 中的 JSON 数据生成虚拟 DOM,并于已有的 HTML 对比合并,在生成虚拟 DOM 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 JS 运算,尤其是页面内容较多时,此时 JS 线程会被占用阻塞,导致无法及时响应用户交互。因此 SSR 模式优化了首屏渲染时间(FP),但牺牲了首次可交互时间(TTI),对于纯内容型的页面影响不大,但对于有用户交互的网站会给用户带来卡住了的印象;
- 由于 SSR 需要在服务端运行一个 Node 服务生成 HTML,并且会占用较高的 CPU 资源,会导致服务器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增高;
React 的这种 SSR 模式叫做 SSR 可能不太合理,或者不太严谨,常规意义上的服务端渲染是指所有页面由服务端生成,如 PHP、JSP 或者 Node.js + 模版引擎的模式,而 React 的 SSR 模式只是在服务端渲染首次请求的页面,后续用户交互的页面与 SPA 模式没有任何差异。因为 React 的 SSR 模式是同一套代码可以同时在服务端和客户端运行,所以叫做同构可能会更合适一点。
SSG & ISR
鉴于 SSR 模式常用于对 SEO 和首屏渲染要求较高的内容型网站,比如新闻站、博客、企业官网等,并且这些网站对动态性的要求不高,内容更新频率较低,维护一个成本较高的 Node 服务不太划算,因此诞生 SSG 模式,即静态站点生成(Static Site Generation),它的原理和 SSR 基本类似,唯一不同的是把 SSR 生成页面的过程放在编译时去完成,在项目编译时就生成每个页面的 HTML 和 JSON 文件,用户首次请求的页面返回 HTML 文件,后续的页面返回 JSON 文件,由客户端更新页面,因此整个站点就是纯静态的了,不再需要 Node 服务了。
但 SSG 模式也有缺陷,如果网站的内容特别多或更新内容较频繁,比如新闻网站有几万篇文章,且每天新增多篇,SSG 模式下编译时间就会长到不能接受,并且产生的静态文件量太大。这时就需要 ISR 模式了,即增量静态生成(Incremental Static Regeneration),所有的静态页面按需增量生成,比如某个页面仅在用户第一次请求时生成,后续再访问这个页面直接返回静态文件即可,当然这种模式需要像 SSR 模式运行一个 Node 服务。
上面提到的 SSR、SSG 和 ISR 模式,除 Next.js 外,Gatsby、Vue 生态的 Nuxt 也都支持这些模式。
React 18
React 18 提供了几个新的能力:Server Component、Suspense 和 use
。
- Server Component 顾名思义是在服务端运行的 React 组件,与之前的 SSR 不同的是,Server Component 支持流式 HTML 和选择性水合,需要配合
renderToPipeableStream
、hydrateRoot
和 Suspense 来实现。 - Suspense 是 React 16 新增的 API,但之前只能配合
lazy
来实现组件的动态加载,在 React 18 中得到了增强,流式渲染就要依靠它。 use
用于在客户端组件中支持 async / await,可以把它理解为 React 版的await
。
// Server Component
async function Note({ id, isEditing }) {
const note = await db.posts.get(id);
return (
<div>
<h1>{note.title}</h1>
<section>{note.body}</section>
{isEditing ? <NoteEditor note={note} /> : null}
</div>
);
}
// Client Component
function Note({ id, isEditing }) {
const note = use(fetchApi('/posts'));
return (
<div>
<h1>{note.title}</h1>
<section>{note.body}</section>
{isEditing ? <NoteEditor note={note} /> : null}
</div>
);
}
这几个 API 都相对比较低层,开发者比较难直接使用,需要依靠一些框架做一些上层封装。
Next.js 13
基于以上 React 提供的新能力,Next.js 13 首次将 Server Component 变为实际可用(之前一直是 RFC 阶段,并没有实际实现),并实现了流式渲染,即页面不一次性发送到客户端,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发送。
在 Next.js 13 中新增了一个 app
目录用于替代原来的 pages
目录,为了向后兼容,两者可以共存。除了提供了全新的基于文件的路由,同时 app
目录内的页面全部默认为 Server Component,这些组件都会在服务端进行渲染,渲染后的页面会分批次返回给客户端,并分批次进行水合。
组件返回的顺序不需要开发者关心,框架会根据组件渲染和数据拉取速度自行处理,因此某个组件响应较慢不会影响页面的整体响应速度,页面上会先用 Loading 占位符展示。 这种模式下会有以下好处:
- 由于返回的是 React 定义的 DSL,而非 JS 文件,因此体积上可以大幅减小,比如组件内渲染一段 Markdown 内容,只会返回渲染后的内容,而不会返回解析 Markdown 的 npm 文件;
- 流式渲染和选择性水合可以加快首屏渲染时间和首次可交互时间,选择性水合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自动判断优先水合哪部分内容,比如有 A、B 两个区域需要水合,此时用户点击了 B 区域,就会优先水合 B 区域,以保证 B 区域更快的响应用户的交互;
- Server Component 使组件具备了完整的服务端能力,比如可以直接组件内读取数据库,而不再需要之前
getServerSideProps
之类的 API,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; - 组件之间更加解耦,每个组件所需的数据都自行获取即可,无需通过其他组件层层传递,如果多个组件调用同一个接口获取数据,Next.js 会自动做去重和缓存;
- 所有的数据请求逻辑都放在服务端,响应速度也会更快;
由于在 Server Component 是在服务端运行,所以在组件内不能调用浏览器端的 API,如
window.xxx
等,也不能使用useState
、useEffect
等 Hooks。如果想要组件在客户端运行,可以使用客户端组件,在 Next.js 13 中,在组件文件开头加一行"use client"
即可。
岛屿架构
主流之外的一个新分支
不论是 SSR、SSG、ISR,都是在针对不同场景做性能优化和取舍,但这些模式无一例外都会有大量的 JS 代码在客户端运行,大量 JS 代码也是导致性能问题的主要原因,那我不要 JS 代码呢?
不用 JS 对于大部分内容网站是完全可行的,但开发方式就过于原始了,并且不能享受 npm 生态的红利了,并且现在大多数网站也不完全是静态的 🤣
于是就诞生了岛屿架构,简单来说就是将整个静态的页面视为一片大海,在需要动态和交互地方注入 JS 代码,也就是一个个岛屿,并且每个岛屿互相独立。比如一个博客网站,每篇博客的内容是纯静态的 HTML,而下面的评论区使用 JS 动态加载和渲染。
可能是使用场景比较有限吧,目前已实现岛屿架构的框架并不多,相对比较成熟的有 Demo 的 Fresh 框架(基于 Preact),完全基于岛屿架构的理念去设计和实现,此外还有 Gatsby v5 新推出的部分水合(Partial Hydration)与岛屿架构很相似。
Remix
Remix 是一个与 Next.js 高度相似的框架,但他不具备 SSG 等静态生成的能力,必须要运行一个 Node 服务,他的数据获取方式也与 Next.js 13 类似,也有于 Next.js 13 相似的嵌套式路由。不过他的大部分能力是基于 React Router 实现的,毕竟是由 React Router 团队开发的。
题外话:由于 Next.js 13 的功能大多依赖 React 提供的底层能力,有些 API 是首次被使用,比如 Server Component 和 use
,并且 Next.js 的开发有 React 团队参与,因此有人质疑 React 团队是不是给 Next.js 团队开小灶,Next.js 会不会慢慢变成 React 的“发行版”,会不会影响其他框架的发展,是 Next.js 一家独大哈哈哈。